查看原文
其他

《沈伯俊说三国》丨赏《三国》之奇,品文化之味

沈伯俊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2-07-15
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!

近日,由已故著名《三国演义》(以下简称“《三国》”)研究专家沈伯俊先生所著的《沈伯俊说三国》在商务印书馆出版。全书收文六十余篇,生动的文笔与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其兼具学术性、知识性与可读性。希望本书能够引领读者领略《三国》世界的绚丽多彩,甚至激发大家进一步读书、思考乃至研究的兴趣。

作者亲自为本书撰写了序,今刊其序,与读者共赏。


赏《三国》之奇,品文化之味

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小说,不可不知道这样一些名目:“四大奇书”“六大长篇”“七大名著”。“四大奇书”的说法最早出自晚明通俗文艺大家冯梦龙,指明代的四部为人称奇的小说杰作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《西游记》《金瓶梅》,它们分别开创了古代长篇小说的四个重要领域——历史演义、英雄传奇、神魔小说、世情小说(按: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,流行“四大小说”或“四大名著”的提法,即在“四大奇书”中去掉《金瓶梅》,代之以《红楼梦》);它们加上清代的两大章回杰构《儒林外史》《红楼梦》,合称“六大长篇”;再加上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《聊斋志异》,总称“七大名著”。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,了解它们,便了解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最主要的精华。而《三国演义》就是其中问世最早、最具“奇书”意味的一部。我曾经多次指出,在中国小说史上,《三国演义》拥有六个第一:


1.它问世已经六百多年,是公认的我国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;


2.它总共写了1200多个人物,其中有名有姓的大约1000人,这在所有小说中位居第一;


3.根据它改编的文艺作品门类之广,数量之多,在古代小说中肯定第一;


4.与它有关的名胜古迹分布于全国大约20个省、自治区和直辖市,总数多达几百处,其他作品简直无法望其项背,这又是第一;


5.与它有关的传说故事数量之多,流传之广,在古典文学名著中同样是第一;


6.论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的影响,它无疑也是第一。

它不仅在我国家喻户晓,而且在世界名著之林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。正是借助它的影响,中国无人不知诸葛亮、刘关张,无人不晓“桃园结义”“三顾茅庐”。正如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为毛纶、毛宗岗父子评改的《四大奇书第一种》(通称“毛本《三国》”)撰写的《序》中所说:

三国者,乃古今争天下之一大奇局;而演三国者,又古今为小说之一大奇手也。


一、人才之奇

《三国》之奇,首先表现在人才之奇。毛宗岗在《读三国志法》中说:

古史甚多,而人独贪看《三国志》者(按:此处《三国志》实指《三国演义》),以古今人才之聚,未有盛于三国者也。观才与不才敌,不奇;观才与才敌,则奇。

在《三国演义》描写的众多人物中,形象生动、性格鲜明、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的人物就有几十个,如曹魏集团的荀彧、荀攸、郭嘉、贾诩、程昱、刘晔、夏侯惇、夏侯渊、曹仁、曹洪、张辽、于禁、张郃、徐晃、典韦、许褚、庞德、司马懿、司马昭、邓艾、钟会,刘蜀集团的刘备、张飞、赵云、马超、黄忠、庞统、法正、魏延、刘封、马谡、王平、邓芝、姜维、刘禅,孙吴集团的孙策、孙权、周瑜、鲁肃、张昭、诸葛瑾、程普、黄盖、太史慈、甘宁、吕蒙、陆逊,以及不属于这三大集团的董卓、吕布、陈宫、袁绍、袁术、公孙瓒、刘表,等等;而诸葛亮、曹操、关羽等形象更是文学史上公认的艺术典型,号称“三奇”“三绝”。


二、情节之奇

《三国》之奇,其次表现在情节之奇。“演义”向来以情节丰富生动闻名。罗贯中在编织情节时,最值得称道之处是善于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。历史演义小说的写作题材是“历史”,那么,作者不能不受基本史实的制约,不能任意颠倒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彼此联系,更不能随意改变历史的总体轮廓和根本走向,这是历史小说应当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;另一方面,既然是“小说”,那么,其基本属性是文学作品,作者就有权对历史素材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,有权(而且必须)展开艺术想象,进行适当的艺术虚构。在这里,史实和虚构不是机械相加的关系,而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关系。能否做到这一点,乃是区分不同作者艺术才华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。正是在这一点上,《三国演义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。从总体上看,除了一些交代性的过场性质的叙述之外,书中的重要情节,大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虚构成分,而且越是精彩的情节,其虚构成分越多,有的甚至纯属虚构。追寻这些情节的来龙去脉,常常令人兴味盎然。


三、文章之奇

《三国》之奇,再次表现在文章之奇。毛宗岗说:

《三国》一书,乃文章之最妙者。

所谓“文章之最妙者”,突出表现在故事写得精彩,名段迭出。如“桃园结义”“鞭打督邮”“孟德献刀”“捉放曹”“温酒斩华雄”“三英战吕布”“连环计”“酣斗小霸王”“辕门射戟”“割发代首”“白门楼”“煮酒论英雄”“斩颜良诛文丑”“过五关斩六将”“古城会”“走马荐诸葛”“三顾茅庐”“单骑救阿斗”“威震长坂桥”“舌战群儒”“智激周瑜”“群英会”“蒋干盗书”“草船借箭”“苦肉计”“横槊赋诗”“借东风”“火烧赤壁”“华容放曹”“三气周瑜”“孙刘联姻”“割须弃袍”“裸衣斗马超”“截江夺阿斗”“义释严颜”“夜战马超”“单刀赴会”“威震逍遥津”“百骑劫魏营”“计斩夏侯渊”“水淹七军”“刮骨疗毒”“白衣渡江”“走麦城”“火烧连营”“安居平五路”“力斩五将”“收姜维”“失街亭”“空城计”“遗恨五丈原”,等等,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。在古今中外的小说名著中,像这样能让人随口举出几十个为广大读者熟知的情节的作品,可以说是十分罕见的。大量的佳篇名段,使全书满目珠玑,熠熠生辉,令人读来兴会酣畅。


四、格调之奇

《三国》之奇,还表现在格调之奇。罗贯中在创作时,一方面以综观天下、悲悯苍生的博大胸怀,直面历史,努力寻绎汉末三国时期的治乱兴亡之道,表现出深刻的现实精神;另一方面,他又继承了中国文学“好奇”的审美心理,以“盖世必有非常之人,然后有非常之事;有非常之事,然后有非常之功”(司马相如《难蜀父老》)的眼光,竭力突出和渲染那个时代的奇人、奇才、奇事、奇遇、奇谋、奇功,使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传奇氛围,全书也就成为“既是现实的,又是传奇的”这样一部奇书。而《三国》的总体艺术风格,可以用“阳刚”二字概括。全书从大处着眼,重在反映天下兴亡,历史嬗变,而基本没有表现个人的悲欢离合;主要描写英雄豪杰的建功立业,而无暇顾及卿卿我我的儿女私情;叙述金戈铁马的征战情节时,一般也不采取个人感受的角度,不是把战争写得凄凄惨惨戚戚,而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,着重注意交战双方的成败得失、理想英雄的非凡气概和各次战争的历史作用。这样,尽管作品中有不少悲剧的成分,但整个作品却洋溢着阳刚之美,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。

所有这些“奇”,都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。可以说,《三国演义》就是中华文化孕育的一部奇书。


我从事《三国演义》研究已经整整三十四年了。在这漫长的岁月里,我对《水浒传》、“三言二拍”、《儒林外史》、《镜花缘》等作品也下过若干功夫;然而,耗费精力最多、钻研最深、影响最大的还是《三国演义》。三十四年来,我已经出版了十余部《三国》研究著作,发表了一百余篇《三国》研究论文,还在多家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有关《三国》的学术札记和随笔性文章。其所以如此,当然有多种因素,而最主要的则是《三国演义》那丰厚的思想内涵、强大的艺术魅力、深广的文化价值使我乐于为之上下求索,艰辛跋涉。如今,我愿借助此书,与广大读者一起,赏《三国》之奇,品文化之味。


沈伯俊

2015年8月20日

于锦里诚恒斋


图书信息

沈伯俊说三国

沈伯俊    著

识别二维码,即可购买此书

《三国演义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历史小说,早已家喻户晓,妇孺皆知。不过,人们不清楚、不了解的问题仍有不少,误解乃至曲解之处也并非罕见。作为著名《三国演义》研究专家,沈伯俊先生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,针对读者感兴趣但不了解、略知一二却说不清楚的诸多问题,以生动的文笔,深入浅出娓娓道来,希望陪伴读者漫游绚丽多彩的《三国》世界,激发大家进一步读书、思考乃至研究的兴趣。

 全书收文六十余篇,分别从解析人物形象、探秘故事情节、讲述背景知识、寻觅历史遗踪等角度娓娓漫谈。作者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,融考证、评析、鉴赏于一炉,洞幽发微,以小见大,或辨伪匡误,或释疑解惑,兼具学术性、知识性与可读性。



目   录

<上下滑动查看目录>

<上下滑动查看目录>



作者简介

沈伯俊(1946—2018),原籍安徽庐江,生于重庆。1970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,1980年被录取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古典文学研究,后评为研究员。曾任文学研究所所长、哲学文化研究所所长;兼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;以及《中华文化论坛》副主编、中国《三国演义》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。主要研究明清小说,尤攻《三国演义》,已出版相关著作十余种,主要有《校理本三国演义》、《三国演义大辞典》(合编)、《三国演义新探》、《三国漫谈》等,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。




往期回顾

《文字起源》——从陶筹探寻文字如何而起

李宇明:中国语言资源的理念与实践  (三) | 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论集·数据资源卷》面世

李宇明:中国语言资源的理念与实践  (二) | 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论集·数据资源卷》面世

李宇明:中国语言资源的理念与实践  (一) | 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论集·数据资源卷》面世

契合课程新理念,回应教改新期盼|《语文专题学习与整本书阅读十讲》,语文特级教师吴泓20年读写教学行思录

透过文明的过往历史,看到怎样的今日世界?《文明的逻辑——中西文明的博弈与未来》给您带来新的启发和洞见!

新书速递丨《语言学新视野》面世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可购买此书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